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词典 > 二十四史的解释
èr shí shǐ

二十四史

常用词

èr shí sì shǐ

ㄦˋ ㄕˊ ㄙˋ ㄕˇ

时代词语

二十四史详解

词语解释

二十四史èr shí sì shǐ

  • 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the Twenty-Four Histories; a long intricate story;

引证解释

  • 指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明•有二十一史之目 清•乾隆 四年又增《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总计三千二百四十三卷。各史名称、卷数及作者(或领衔人)如下:《史记》130卷 汉•司马迁 著。

  • 《汉书》100卷, 汉•班固 著。

  • 《后汉书》120卷 南朝•宋 范曄 著。

  • 《三国志》65卷, 晋•陈寿 著。

  • 《晋书》130卷 唐•房玄龄 著。

  • 《宋书》100卷, 南朝•梁 沉约 著。

  • 《南齐书》59卷, 南朝•梁 萧子显 著。

  • 《梁书》56卷, 唐•姚思廉 著。

  • 《陈书》36卷, 唐•姚思廉 著。

  • 《魏书》114卷, 北齐•魏收 著。

  • 《北齐书》50卷 唐•李百药 著。

  • 《周书》50卷, 唐•令狐德棻 著。

  • 《隋书》85卷, 唐•魏徵 著。

  • 《南史》80卷 唐•李延寿 著。

  • 《北史》100卷, 唐•李延寿 著。

  • 《旧唐书》200卷, 五代 后晋 刘昫 著。

  • 《新唐书》225卷 宋•欧阳修 著。

  • 《旧五代史》150卷, 宋•薛居正 著。

  • 《新五代史》74卷, 宋•欧阳修 著。

  • 《宋史》496卷, 元•托克托 著。

  • 《辽史》116卷, 元•托克托 著。

  • 《金史》135卷, 元•托克托 著。

  • 《元史》210卷, 明•宋濂 著。

  • 《明史》332卷, 清•张廷玉 著。

国语辞典

二十四史èr shí sì shǐ

  • 清乾隆时所颁定的正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皆为纪传体史书。

网络解释

二十四史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单字拆分
  • 拼音 èr 部首总笔画 2
    ①数名。例如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②双,比。例如独一无~。③两样,别的。例如~话。不~价。
  • 拼音 shí 部首总笔画 2
    ①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②表示多、久。例如~室九空。③表示达到顶点。例如~足。~成。
  • 拼音部首总笔画 5
    ①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例如~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②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 拼音 shǐ 部首总笔画 5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例如历~。通~。断代~。近代~。世界~。文学~。~诗。~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坛。~评。~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不绝书。②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例如太~。内~。③古代官职。例如刺~。御~。④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