谤书
bàng shū
ㄅㄤˋ ㄕㄨ
时代词语
词语解释
谤书
诽谤和攻讦他人的书函。指《史记》。泛称有直言指斥或毁谤内容的史传、小说等。
引证解释
诽谤和攻讦他人的书函。 《战国策·秦策二》:“魏文侯 令 乐羊 将攻 中山,三年而拔之。 乐羊 反而语功。 文侯 示之谤书一篋。
引乐羊 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唐•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
指《史记》。
引《后汉书·蔡邕传》:“昔 武帝 不杀 司马迁使作谤书,流於后世。”
李贤 注:“凡史官记事善恶必书。谓 迁 所著《史记》,但是 汉•家不善之事皆为谤也。”
宋 洪迈 《容斋随笔·谤书》:“司马迁 作《史记》,於《封禪书》中述 武帝 神仙、鬼灶、方士之事甚备故 王允 谓之谤书。”泛称有直言指斥或毁谤内容的史传、小说等。
引清•袁枚 《随园随笔<后汉书>误仿<史记>》:“且序酷吏必屡称天子以为能未免露谤书之意。”
柯灵 《香雪海·题材问题一解》:“《水浒传》之后有《续水浒传》(《荡寇志》)也是用了同一题材,却干脆成了一部农民起义的谤书。”
国语辞典
谤书
毁谤攻讦他人的书信。
引《战国策·齐策二》:「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class="primary" href="/search/mid_4/ci-13f55d13a6">谤书一箧。」
司马迁所作的《史记》。
引《后汉书·卷六〇·蔡邕传》:「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
《三国演义·第九回》:「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 。」
网络解释
谤书
谤书,汉语词汇。
拼音 bàng shū,
释义:1、指诽谤人的信件或书籍。2.指《史记》。3.泛称有直言指斥或毁谤内容的史传、小说等。
-
谤
拼音 bàng 部首 讠 总笔画 12①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例如~讥。~讪。~议。~毁。诽~。②责备。例如~木(传说中舜设立的供人写谏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称“华表木”)。“厉王虐,国人~王”。 -
书
拼音 shū 部首 乙 总笔画 4①成本的著作。例如~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②信。例如~信。~札。~简。~函。③文件。例如证~。说明~。④写字或写的字。例如~法。~写。~桌。~案。~画。⑤写文章。例如大~特~。罄竹难~。⑥字体。例如草~。隶~。楷~。⑦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⑧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例如说~。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