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
shí èr yīn yuán
ㄕˊ ㄦˋ ㄧㄣ ㄩㄢˊ
时代词语
词语解释
十二因缘
亦作“十二缘起”。
引证解释
亦作“十二缘起”。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缘起构成三世两重的因果关系。摆脱十二因缘的束缚即出离生死而证得涅槃。
引南朝•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下·梁京师释保志》:“上尝问 誌 云:‘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 誌 答云:‘十二识者以为十二因缘治惑药也。’”唐•王勃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三千法界繇广位而出无明;十二因缘,自普济而登彼岸。”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四讲:“深知十二缘起的道理即可理解生死际的本质。”
国语辞典
十二因缘
佛教用语。佛教基本理论之一。指构成一切痛苦轮回的十二项要件。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是指对佛法的无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为;识是指死后由于过去的行为导致投生的心识;名色是指处在母胎中的身、心(识除外);六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身体感官和认识对象;触是指感官对现象的接触;受是指接触后产生的感受;爱是指感官接触后生起的欲望;取是指执著;有是指导致轮回的行为。十二缘起之间的关系像环链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缘于生;生缘于有;有缘于取;取缘于爱;爱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处;六处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后者决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无明就没有行没有行就没有识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烦恼也灭除。
网络解释
十二因缘
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
十
拼音 shí 部首 十 总笔画 2①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②表示多、久。例如~室九空。③表示达到顶点。例如~足。~成。 -
二
拼音 èr 部首 一 总笔画 2①数名。例如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②双,比。例如独一无~。③两样,别的。例如~话。不~价。 -
因
拼音 yīn 部首 囗 总笔画 6①原故,原由,事物发生前已具备的条件。例如原~。~素。~果。病~。②理由。例如~为( wèi )。~而。③依,顺着,沿袭。例如~此。~之。~循(a.沿袭;b.迟延拖拉)。~噎废食。陈陈相~。 -
缘
拼音 yuán 部首 纟 总笔画 12①因由,因为。例如~由。~何(为何,因何)。~故。~起。②宿命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例如~分( fèn )。化~。姻~。一面之~。③沿,顺着。例如~法(沿袭旧法)。~木求鱼。④边。例如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