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候
qī shí èr hòu
ㄑㄧ ㄕˊ ㄦˋ ㄏㄡˋ
时代词语
词语解释
七十二候
一年的总候数。气象上规定五天为一候。一年365天理应分为七十三候但为了与月、旬配套方便起见将每月的26日至月底(无论大月、小月)算为一候,故一年为七十二候。
引证解释
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一月六候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它是根据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现象变化的征候说明节气变化,作为农事活动的依据。按七十二候之说,最初见于《逸周书》、《吕氏春秋》十二纪 汉•儒列于《礼记·月令》又见于《淮南子·时则训》,《魏书》始入《律历志》。但各书所举月令物候互有出入即 唐•王冰 注《素问》所引《吕氏春秋》七十二候,亦与今本《吕氏春秋》及历中所载不同。参阅 清•李调元 《月令气候图说》。
引《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七十二候纵説万类不齐那礼家记事者,何以就敢毅然断为‘爵入大水为蛤’哉?此格物之所以难也。”
网络解释
七十二候
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源于黄河流域 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 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
七
拼音 qī 部首 一 总笔画 2①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②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③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
十
拼音 shí 部首 十 总笔画 2①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②表示多、久。例如~室九空。③表示达到顶点。例如~足。~成。 -
二
拼音 èr 部首 一 总笔画 2①数名。例如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②双,比。例如独一无~。③两样,别的。例如~话。不~价。 -
候
拼音 hòu 部首 亻 总笔画 10①等待。例如等~。~车室。~选人。守~。~补。~场。~审。~诊。②看望,问好。例如伺~。问~。③时节。例如时~。气~。~鸟。~虫。④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例如火~儿。症~。⑤古代把五天称为“一候”,现气象学上仍沿用。例如~温(每五天的平均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