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词典 > 京报的解释
jīng bào

京报

常用词

jīng bào

ㄐㄧㄥ ㄅㄠˋ

时代词语

京报详解

词语解释

京报jīng bào

  • 清代北京由报房商人发行出售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用活体木字排印。

    official newspaper;

引证解释

  • 清•代 北京 由报房商人发行出售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用活体木字排印。内容包括内阁发抄的皇帝谕旨大臣奏议等官方文书和有关政治情报。多者十馀页少者五、六页,一月一期。至 清 末为近代报纸所代替。参阅《六部成语注解·京报起源》

    《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个旨意从内阁抄了出来,几天儿工夫就上了京报。”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见京报有他的奏章説是已经降了多少每人给与剃刀一把大约总有些降服的。”

国语辞典

京报jīng bào

  • 清代北京由报房商人发行贩售类似报纸的出版物。以活体木字排印内容包括内阁发抄的皇帝谕旨、大臣奏议等京城内的官方文书、政治情报。页数不定一月一期。

    《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个旨意从内阁抄了出来,几天儿工夫,就上了京报。」
    《二十年目睹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见京报有他的奏章,说是已经降了多少,每人给与薙刀一把,大约总有些降服的。」

网络解释

京报 (民国《京报》)

京报是中国古代民间刊印的以“邸钞”为内容的公开出售的原始形态的报纸。始见于明末盛行于清代,消亡于辛亥革命后。它与“邸钞”实质上是同一性质区别在于“邸钞”是由朝廷主持主要以手写的形式通过一定的组织系统向各级行政机构传播;京报是以印刷为主由小私有者所经营因在京城编印而获其名。京报印刷一般是先用胶泥活字后用木活字或铅字,日出七、八页至十数页一小册鼎盛时总发行量超过1万份。因为多用黄纸作封面所以被称为黄皮京报京报内容主要是三部分:首先是朝廷政事动态其次是谕旨,最后是奏摺。到了后期它派生出两种出版物:一是《谕摺汇存》,一是《邸钞汇编》。这两种出版物的特点是篇幅多特别是章奏部分容量很大又分编子目,合订成卷,所以人称是扩大了的京报。鸦片战争后它与近代报纸交叉存在包括《申报》在内的许多报纸辟有栏目每天转载它的消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起着“官方”通讯社的作用。几个世纪以来它的业务范围始终与“邸钞”相同它的活动始终是充当着统治者的传声筒为没落的封建阶级服务的。这既说明它能不遭禁止而长期存在的原因,也说明它的性质和它所起的作用。

“京报”单字拆分
  • 拼音 jīng 部首总笔画 8
    ①国都(现特指中国首都北京)例如~城。~都。~华(因京都是文物、人才汇集的地方,所以称京都为“京华”)。~畿(国都和国都附近的地方)。~剧。~师(首都的旧称)。~绣。~菜。②大。③古代数名,指一千万,亦指一亿兆。④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例如~族。⑤姓。
  • 拼音 bào 部首总笔画 7
    ①传达,告知。例如~告。~喜。~捷。~考。~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废。②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例如简~(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情~。晚~。画~。~端。③回答。例如~答。~恩。~仇。~国(报效祖国)。~酬。④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例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