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词典 > 清明节的解释
qīng míng jié

清明节

常用词

qīng míng jié

ㄑㄧㄥ ㄇㄧㄥˊ ㄐㄧㄝˊ

时代词语

清明节详解

词语解释

清明节qīng míng jié

  • 中国汉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天民间有上坟扫墓、插柳、踏青、春游等活动。

网络解释

清明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清明节的名称来由得名于节气与此时天象物侯的特点有关。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生气始盛,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洁齐而清明。《淮南子·天文训》中讲:“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清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期内。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2)。

“清明节”单字拆分
  • 拼音 qīng 部首总笔画 11
    ①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例如~水。~泉。~流(①澄澈的水流,如“一股~~”;②旧时指负有名望,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士大夫)。~澈。~碧。~朗。~新。~醇。月白风~。②安静,不烦。例如冷~。凄~。~闲。~静。~淡。~幽。~谧(宁静)。③单纯不杂。例如~唱。~茶。④明白,明晰。例如~楚。~晰。~醒。~通(文章层次清楚)。~亮。⑤一点不留,净尽。例如~除。肃~。~剿。~洗。~君侧(清除国君身边的亲信)。⑥整理,查验。例如~理。~查。~点。~仓。⑦详细登记。例如~册。~单。⑧公正,廉洁。例如~廉。~正。~官。~绩。⑨洁净,纯洁。例如~洁。~爽。冰~玉洁。⑩高洁,高尚的,高明的。例如~高。~绮。~雅。~操。~介(清高耿直)。~望(清白高尚的声望)。~识(高明的见识)。⑪太平,不乱。例如~平。~泰。~和。⑫中国朝代名。例如~代。~宫秘史。⑬姓。
  • 拼音 míng 部首总笔画 8
    ①亮,与“暗”相对。例如~亮。~媚。~净。~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灭。~眸。~艳。~星。~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②清楚。例如~白。~显。~晰。~了。~确。~朗。③懂得,了解。例如~哲保身。不~事理。深~大义。④公开,不隐蔽。例如~说。~讲。~处。⑤能够看清事物。例如~察秋毫。耳聪目~。眼~手快。⑥睿智。例如英~。贤~。~君。⑦视觉,眼力。例如失~。⑧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例如~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⑨次(专指日或年)例如~日。~年。⑩中国朝代名。例如~代。⑪姓。
  • 拼音 jié,jiē 部首总笔画 5
    ①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例如竹~。~外生枝。②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例如关~。两~车厢。③段落,事项。例如~~(一段一段地,逐步)。~目。④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例如~气。~令。⑤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例如~日。⑥礼度。例如礼~。⑦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例如~奏。~拍。~律。⑧操守。例如~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⑨省减,限制。例如~省。~制。开源~流。⑩略去,简略。例如~选。~录。⑪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例如符~。使~。⑫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