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蟾
qiū chán
ㄑㄧㄡ ㄔㄢˊ
时代词语
词语解释
秋蟾
秋月。
引证解释
秋月。
引唐•姚合 《秋夜月中登天坛》诗:“秋蟾流异彩斋洁上坛行。”
宋•辛弃疾 《西江月·赋丹桂》词:“杏腮桃脸费铅华终惯秋蟾影下。”
《天雨花》第十三回:“四时惟有秋蟾好人生在世几何春。”
网络解释
秋蟾
秋蟾,秋月之意。
-
秋
拼音 qiū 部首 禾 总笔画 9秋,汉字,象形字,甲骨文中的“秋”字像是一只蟋蟀的形状,因为蟋蟀在秋天鸣叫,所以用以表示秋季。秋天,一年四季之一,位于夏季之后,冬季之前,是收获的季节。在秋天,天气渐凉,昼夜温差加大,树叶由绿转黄,最终飘落,农作物成熟,人们开始收割。秋字也常用来形容人的情绪,如“愁绪”、“秋思”,以及成语“一叶知秋”,意指通过细微的变化预知大局的发展。 -
蟾
拼音 chán 部首 虫 总笔画 19◎〔~蜍〕两栖动物,皮上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形状像蛙。吃昆虫、蜗牛等,对农业有益。俗称“癞蛤蟆”、“疥蛤蟆”;古代称“蟾诸”。简称“蟾”,如“~酥”(色白,可入药)。“~宫”(月亮)。“~桂”。“~轮”(圆月)。“~辉”、“~光”、“~魄”(均指月光)。“~宫折桂”(旧喻科举考试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