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
hé shì bì
ㄏㄜˊ ㄕˋ ㄅㄧˋ
时代词语
词语解释
和氏璧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武王,王不识玉反断其左足和右足。到文王时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王使人剖璞果真得到宝玉名之谓“和氏璧”
例得楚和氏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
英He Shi Bi;
引证解释
《韩非子·和氏》:“楚 人 和氏 ( 卞和 )得玉璞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厉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厉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为誑,而刖其右足。参见“完璧归赵”。
引武王 薨 文王 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 之璧’。”
明•张煌言 《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 和氏 璧,橐中谁赐 陆生 金。”
亦省称“和璧”。 《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 随 珠、 和 璧,祇怨结而不见德。”
南朝•梁 沉约 《咏帐》:“甲帐垂 和 璧螭云张桂宫。”
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贺方回 作 王子开 《挽词》:‘ 和 璧终归 赵干将 不葬 吴。’”清•姚鼐 《咏古》:“和 璧非珠翠流光悦妇人。”
国语辞典
和氏璧
春秋时楚人卞和自楚国山中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经玉工鉴定其为普通的石头厉王以卞和撒谎欺骗乃刖其左脚。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献,仍视为石头,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荆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终得一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
网络解释
和氏璧 (古代美玉名称)
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据说,西汉时期王莽曾经为汉平帝雕刻了一枚传国玉玺被加号“安汉公”。
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
-
和
拼音 hé,hè,huó,huò,hú 部首 口 总笔画 8①相安,谐调。例如~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②平静。例如温~。祥~。~平。~气。~悦。~煦。惠风~畅。③平息争端。例如讲~。~约。~议。~亲。④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例如二加二的~是四。⑤连带。例如~盘托出(完全说出来)。~衣而卧。⑥连词,跟,同。例如我~老师打球。⑦介词,向,对。例如我~老师请教。⑧指日本国。例如~服(日本式服装)。~文。大~民族。⑨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例如~棋。~局。⑩姓。 -
氏
拼音 shì,zhī 部首 氏 总笔画 4①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②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例如神农~。太史~。摄~表。 -
璧
拼音 bì 部首 玉 总笔画 18①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古代在典礼时用作礼器,亦可作饰物。②美玉的通称。例如~人(即“玉人”,指容貌秀美的人)。~日(像璧玉一样圆而亮的太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