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蠊
fēi lián
ㄈㄟ ㄌㄧㄢˊ
时代词语
词语解释
蜚蠊
蟑螂。
引证解释
虫名。俗称蟑螂。生川泽及人家厨灶间种类很多。因体有恶臭常沾污食物传染疾病但也入药用。
引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蜚蠊》:“蜚蠊、行夜、蛗螽三种西南夷皆食之,混呼为负盘。”
国语辞典
蜚蠊
动物名。一种昆虫。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头小下垂身体扁平,赤褐色,触角甚长有翅,行速,食害衣物、食品是家居害虫。
网络解释
蜚蠊
蜚蠊(fěi lián 蟑螂),泛指属于蜚蠊目(Blattodea)的昆虫目前已被发现大约有4000多种。蟑螂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活在野外或室内。根据化石证据显示原始蟑螂约在4亿年前的志留纪出现于地球上。亿万年来它的外貌并没什么大的变化体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头小能活动。触角长丝状复眼发达。翅平前翅为革质后翅为膜质,前后翅基本等大覆盖于腹部背面;有的种类无翅。不善飞能疾走。不完全变态产卵于卵鞘内。约有600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活在野外或者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