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
cháng yōng
ㄔㄤˊ ㄩㄥ
时代词语
词语解释
肠痈
亦作“肠癕”。
中医指阑尾炎。
引证解释
亦作“肠疸”。中医指阑尾炎。《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作“肠臃”。
引汉•张仲景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
《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军吏 李成 苦欬昼夜不寐, 佗 以为肠癕,与散两钱服之。”
国语辞典
肠痈
中医指肠腔脓肿。可分为大肠痈及小肠痈前者指急性阑尾炎多因湿热、气滞、血瘀等留驻肠中,气血郁阻而引起。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局部性压痛和腹肌紧张等。
网络解释
肠痈 科普中国
肠痈,疾病名。痈疽之发肠部者。出《素问·厥论》。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属急腹症范畴。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使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之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而成。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