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ㄗˋ ㄒㄧㄤ ㄇㄠˊ ㄉㄨㄣˋ
时代词语
词语解释
自相矛盾
典出《韩非子》某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矛和盾都是最好的当问及“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如何”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例明显的自相矛盾。
英paradox; a self-contradictory; be mutually conflicting;
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例随着他越来越自相矛盾斯特恩的文雅的、流畅的文风就消失了。
英inconsequence;
引证解释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引《韩非子·难一》:“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魏书·儒林传·李业兴》:“业兴 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録 梁主 《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卿言岂非自相矛盾!’”唐•杨炯 《公卿以下冕服议》:“今三品乃得同王之毳冕而三公不得同王之袞名,岂惟颠倒衣裳抑亦自相矛盾,此又不经之甚也!”《红楼梦》第一回:“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
毛泽东 《论持久战》一〇九:“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些英勇战斗者的血不是白流了吗?这是非常不妥当的发问。”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引《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宫危逼猾寇滔天,臣子当戮力同心,岂可自相矛盾?”
国语辞典
自相矛盾
语本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
引《韩非子·难势》:「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魏书·卷八八·良吏传·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反言行一致
-
自
拼音 zì 部首 自 总笔画 6①本人,己身。例如~己。~家。~身。~白。~满。~诩。~馁。~重( zhòng )。~尊。~谦。~觉( jué )。~疚。~学。~圆其说。~惭形秽。~强不息。②从,由。例如~从。~古以来。③当然。例如~然。~不待言。~生~灭。放任~流。④假如。例如~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相
拼音 xiāng,xiàng 部首 目 总笔画 9①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例如互~。~等。~同。~识。~传( chuán )。~符。~继。~间( jiàn )。~形见绌。~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②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例如~信。~烦。~问。③亲自看(是否中意)例如~亲。~中( zhòng )。④姓。 -
矛
拼音 máo 部首 矛 总笔画 5◎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例如~头。 -
盾
拼音 dùn 部首 ⺁ 总笔画 9①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例如~牌(亦喻推托的借口)。后~。②盾形的东西(多指硬币上的纹章)例如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