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词典 > 阳九的解释
yáng jiǔ

阳九

常用词

yáng jiǔ

ㄧㄤˊ ㄐㄧㄡˇ

时代词语

阳九详解

词语解释

阳九yáng jiǔ

  • 古代术数家的学说。其说有二:(1)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内有旱灾九年,谓之“阳九”。其余尚有阴九、阴七、阳七、阴五、阳五、阴三、阳三等阳为旱灾,阴为水灾。从入元至阳三,常岁四千五百六十年灾岁五十七年,共为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为一元之气终。举其平均数则每八十年有一灾年。《汉书·律历志上》:“《易》九戹曰: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阴九;次四百八十,阳九;次七百二十,阴七;次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六百,阳五;次四百八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

  • 宋洪迈《容斋续笔·百六阳九:“史传称百六阳九为厄会,以历志考之,其名有八。初入元百六曰阳九,次曰阴九;又有阴七、阳七、阴五、阳五、阴三、阳三,皆谓之灾岁。大率经岁四千五百六十,而灾岁五十七。以数计之,每及八十岁,则值其一。今人但知阳九之厄云经岁者,常岁也。”(2)太乙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以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七:“此外有所谓太乙数能知运祚灾祥刀兵水火,阴晴风雨……盖太乙数中,专考阳九,百六之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阳九,奇数也为阳数之穷。百六,偶数也,为阴数之穷。大抵岁运值之终有厄会。洪文敏公《五笔》中,载阳九、百六之说,与此不同。”

  • 道家称天厄为阳九地亏为百六。三千三百年为小阳九小百六。九千九百年为大阳九、大百六。

  • 指灾荒年景和厄运。

引证解释

  • 古代术数家的学说。其说有二:(1)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内有旱灾九年,谓之“阳九”。其余尚有阴九、阴七、阳七、阴五、阳五、阴三、阳三等,阳为旱灾,阴为水灾。从入元至阳三,常岁四千五百六十年,灾岁五十七年,共为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为一元之气终。举其平均数则每八十年有一灾年。

    《汉书·律历志上》:“《易》九戹曰: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阴九;次四百八十,阳九;次七百二十,阴七;次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六百,阳五;次四百八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
    宋•洪迈 《容斋续笔·百六阳九:“史传称百六阳九为厄会以歷志考之,其名有八。初入元百六曰阳九,次曰阴九;又有阴七、阳七、阴五、阳五、阴三、阳三,皆谓之灾岁。大率经岁四千五百六十,而灾岁五十七。以数计之,每及八十岁,则值其一。今人但知阳九之厄,云经岁者,常岁也。”
    (2)太乙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以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 宋•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七:“此外有所谓太乙数,能知运祚灾祥,刀兵水火,阴晴风雨……盖太乙数中专考阳九,百六之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阳九,奇数也,为阳数之穷。百六偶数也,为阴数之穷。大抵岁运值之,终有厄会。 洪文敏 公《五笔》中,载阳九、百六之説,与此不同。”

  • 道家称天厄为阳九,地亏为百六。三千三百年为小阳九,小百六。九千九百年为大阳九、大百六。参阅《灵宝天地运度经》

    唐•黄滔 《融结为河岳赋》:“则有龟负龙擎文籍其阳九阴六; 共 触 愚 移,倾缺其天枢地轴。”

  • 指灾荒年景和厄运。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会遭阳九炎光中矇。

    世祖 拨乱,爰建时雍。”
    《旧唐书·代宗纪》:“而犹有 李灵耀 作梗, 田承嗣 负恩,命将出军,劳师弊赋者,盖阳九之未泰,岂君道之过歟!”明•邵璨 《香囊记·问卜》:“中途自伤分凤友念他乡战骨谁收,奈何薄命遭阳九。”
    清•钱谦益 《慈光寺》:“呜呼!卅年来沧桑逼阳九。”

国语辞典

阳九yáng jiǔ

  • 困厄的时运。

    《文选·江淹·杂体诗·刘太尉》:「皇晋遘阳九天下横雰雾。」
    宋·文天祥〈正气歌〉:「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网络解释

阳九

阳九古代术数家的学说。有多重意思,出自中国古文。

“阳九”单字拆分
  • 拼音 yáng 部首总笔画 6
    ①明亮。②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一阴一~谓之道。阴~二气。图形:⚊(U+268A)。③指“太阳”例如~光。~面。~历。向~。夕~。④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例如衡~(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⑤温暖。例如~春。⑥外露的,明显的。例如~沟。~奉阴违。⑦凸出的。例如~文图章。⑧关于活人的。例如~间(人世间)。~宅。~寿。⑨带正电的。例如~极。~电。~离子。⑩男性生殖器。例如~痿。⑪古同“佯”,假装。⑫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