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斩
yāo zhăn
ㄧㄠ ㄓㄢˇ
时代词语
词语解释
腰斩
古代刑法从腰部把身体斩为两段。
英cut sb. in two at the waist;
使事情半途而废或比喻把同一事物或相联系的事物从中割断。
英cut sth. in half;
引证解释
古时酷刑将犯人从腰部斩为两截。
引《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姦者腰斩。”
《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季龙 志在穷兵,以其国内少马乃禁蓄私马,匿者腰斩。”
《秦併六国平话》卷下:“李斯、李由 虽无罪犯枉受其罪,只得枉招……遂具五刑论腰斩 咸阳市。”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七章三:“元璋 知道《上梁文》又是 高启 的手笔旧恨新罪一并算,把 高启 腰斩。”比喻把同一或相联的事物从中割断。
引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十三:“这种专制主义在政治上,在文化上腰斩了 孙中山 的三大政策腰斩了他的新三民主义,造成了 中华 民族的深重的灾难。”
胡适 《海外读书杂记》五:“大诗人 王维字 摩诘,虽然有腰斩 维摩诘 的罪过却也可见这部书(《维摩经》)的魔力。”
许杰 《死了却还活着》:“曾经有一个报纸登载过一篇关于 鲁迅 的作品研究的文章,但只登了一天,下半段便被腰斩了。”
国语辞典
腰斩
一种古代刑法。将犯人从腰部斩为两截。
引《史记·卷六八·商君传》:「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三国演义·第一〇九回》:「遂令将三人腰斩于市灭其三族。」比喻将事物从中间割裂。
例如:「这个计划执行到一半,就被腰斩了。」
网络解释
腰斩 (古代酷刑)
腰斩,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āo zhǎn,是指使事情半途而废;也指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这种刑罚周代已经出现直到雍正年间才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