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可替否
xiàn kě tì fǒu
ㄒㄧㄢˋ ㄎㄜˇ ㄊㄧˋ ㄈㄡˇ
时代词语
词语解释
献可替否
进献可行者废去不可行者。谓对君主进谏劝善规过。亦泛指议论国事兴革。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引证解释
亦省作“献替”、“献可”。
引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后汉书·胡广传》:“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
前蜀 贯休 《行路难》诗:“或偶因片言隻字登第光二亲又不能献可替否航要津。”
《明史·刘宗周传》:“今日当……以庶政归部、院以献可替否予言官。”
汉•蔡邕 《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官以议为名职以身为贵,智浅谋漏,无所献替。”
晋•陆云 《言事者启使复校诸官财用启》:“臣备位大臣职在献可,苟有管见,敢不尽规。”
孙中山 《建国方略·民权初步》:“报告当用简单明白之言辞有时须陈己见者,则统结以献替之语。”
国语辞典
献可替否
臣子建议可以施行的方案废止不可行的。语本后泛指臣子向君王劝善规过建议兴革。也作「献替可否」。
引《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后汉书·卷四四·胡广传》:「臣闻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
-
献
拼音 xiàn 部首 犬 总笔画 13①恭敬庄严地送给。例如奉~。贡~。捐~。~身。~礼。借花~佛。②表现出来。例如~技。~艺。~媚。~丑。③古代指贤者,特指熟悉掌故的人。例如文~。 -
可
拼音 kě,kè 部首 口 总笔画 5①允许。例如许~。认~。宁~。②能够。例如~见。~能。~以。不~思议。③值得,认为。例如~怜。~悲。~亲。~观。~贵。~歌~泣。④适合。例如~身。~口。~体。⑤尽,满。例如~劲儿干。⑥大约。例如年~二十。“潭中鱼~百许头”。⑦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⑧表示强调。例如他~好了。⑨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例如都这么说,~谁见过呢?⑩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例如这件事他~同意?⑪姓。 -
替
拼音 tì 部首 日 总笔画 12①代,代理。例如代~。更( gēng )~。。~班。~身。~罪羊。②为,给。例如~他送行。~古人担忧。③衰废。例如兴( xīng )~。衰~。 -
否
拼音 fǒu,pǐ 部首 口 总笔画 7①表示不同意,不认可。例如~定。②不,用在表示疑问的词句里。例如可~?。③不如此,不是这样,不然。例如~则。学则正,~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