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露之感
shuāng lù zhī găn
ㄕㄨㄤ ㄌㄨˋ ㄓ ㄍㄢˇ
时代词语
词语解释
霜露之感
《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郑玄注:“非其寒之谓,谓凄怆及怵惕皆为感时念亲也。”后因以“霜露之感”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
引证解释
亦省作“霜露感”。
引《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郑玄 注:“非其寒之谓,谓悽愴及怵惕,皆为感时念亲也。”
唐•王勃 《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臣霜露之感瞻彼岸而神销;乌鸟之诚,俯寒泉而思咽。”
唐•白居易 《大唐故贤妃京兆韦氏墓志铭》:“妃先以《采蘩》之诚奉于上故能助霜露之感,荐于九庙。”
宋•曾巩 《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父师道赠太子少师制》:“所以称其显亲之心慰其霜露之感。”
宋•王安石 《驾自启圣还内》诗:“天子当怀霜露感都人亦嘆鼓簫悲。”
清•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先畴旧德忆京尘眷念清门下士贫。二十餘年霜露感《麦舟》重到 浦 南新。”
-
霜
拼音 shuāng 部首 雨 总笔画 17①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的。例如~降。~冻。~序(指深秋季节)。~秋。~期。~天。②像霜一样的东西。例如柿~。西瓜~。③形容白色。例如~鬓。~刃。~锋。④喻高洁。例如~操(高洁的节操)。~骨。~情。 -
露
拼音 lòu,lù 部首 雨 总笔画 21①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球。例如~水。白~。寒~。朝( zhāo )~。甘~。②在室外,无遮盖。例如~天。~宿。~营。③加入药料或果子汁制成的饮料或药剂。例如~酒。枇杷~。④滋润。例如覆~万民。⑤表现,显现。例如~布(a.通告;b.古代指未加封缄的文书;c.檄文;d.捷报等)。~骨。袒~。吐~。揭~。暴~。 -
之
拼音 zhī 部首 丶 总笔画 3①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例如赤子~心。②助词,表示修饰关系。例如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③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④代词,代替人或事物。例如置~度外。等闲视~。⑤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⑥虚用,无所指。例如久而久~。⑦往,到:“吾欲~南海”。 -
感
拼音 gǎn 部首 心 总笔画 13①觉出。例如~触。~觉。~性。~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官。②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例如~动。~想。反~。好~。情~。敏~。~染。~召。~慨。~喟。~叹。自豪~。~人肺腑。百~交集。③对人家的好意表示谢意。例如~谢。~恩。~激。~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