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词典 > 拾遗的解释
shí

拾遗

常用词

shí yí

ㄕˊ ㄧˊ

时代词语

拾遗详解

词语解释

拾遗shí yí

  • 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涂(途)不拾遗。——《史记·孔子世家》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appropriate lost property;

  • 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

    拾遗补阙。

    make good omissions;

引证解释

  • 拾取他人的失物。

    《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唐•孟郊 《饥雪吟》:“下有幸灾儿拾遗多新争。”
    明•梁辰鱼 《浣纱记·遣求》:“化治街衢不拾遗,几兴 鲁 国欲倾 齐。”
    章炳麟 《东夷诗》之一:“陇首餘餱粮道路无拾遗。”

  • 比喻轻而易举。

    《汉书·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 秦 如鸿毛,取 楚 若拾遗,此 高明•所以亡敌於天下也。”
    颜师古 注:“拾遗言其易也。”
    唐•陈子昂 《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圣人脩备以待时是以正天下如拾遗。”
    宋•司马光 《乞罢刺陕西义勇第四札子》:“太宗 取两 浙克 河 东,一统天下,若振槁拾遗。”

  • 采录遗逸的事迹。

    《史记·太史公自序》:“序略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
    《南齐书·礼志上》:“吴 则太史令 丁孚 拾遗 汉•事 蜀 则 孟光、许慈 草建众典。”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剪报一斑>拾遗:“这篇一发表我的剪存材料,可以废去不少唯有一篇,不忍听其湮没爰附录于后,作为拾遗云。”

  • 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

    《史记·汲郑列传》:“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闥,补过拾遗臣之愿也。”
    《后汉书·胡广传》:“臣职在拾遗,忧深责重,是以焦心,冒昧陈闻。”
    晋•葛洪 《抱朴子·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
    《北史·外戚传·贺讷》:“詔 泥 与 元浑 等八人拾遗左右。”
    清•姚鼐 《奉答朱竹君用前韵见赠》:“君方簪笔入 承明努力拾遗供侍从。”

  • 官名。 唐•武则天 时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 宋 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参阅《续通典·职官三》

国语辞典

拾遗shí yí

  • 捡取他人遗失的财物。

    《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 比喻轻而易举。

    《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
    《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自上逆下非邻国之势也,然而成败异效扰天下如驱羊,举二都如拾遗。」

  • 采补缺漏遗佚。

    《南齐书·卷九·礼志上》:「吴则太史令丁孚拾遗汉事蜀则孟光、许慈草建众典。」

  • 匡正别人过失或缺点。

    《抱朴子·外篇·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

  • 职官名。唐代谏官,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见《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

网络解释

拾遗 (唐代谏官名)

唐代谏官名。武则天垂拱元年(685)置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位从八品上,稍低于补阙。分左右,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中书省。北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南宋一度沿设旋罢。明初又设左右正言,不久即罢。建文帝设拾遗,成祖即位后罢。唐代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后人因称为陈拾遗、杜拾遗

拾遗 (汉语词语)

拾遗拼音【shí yí】,注音是【ㄕˊ ㄧˊ】,是一个汉语词语,语出《战国策.秦策一》。有5层含义:1.捡取他人遗失的财物;2.比喻轻而易举;3.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4.匡正别人过失或缺点;5.职官名。

“拾遗”单字拆分
  • 拼音 shí,shè 部首总笔画 9
    ①捡,从地上拿起。例如~草。~粪。~零(捡取某方面的零碎材料,常用于文章标题)。~取。俯~皆是。~人牙慧。②收,敛,整理。例如收~。~掇。③“十”的大写。④旧称射箭人穿在左臂上的皮制护袖。
  • 拼音部首总笔画 12
    ①丢失。例如~失。~落。②漏掉。例如~忘。~漏。③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例如补~。路不拾~。④余,留。例如~留。~俗。~闻。~址。~风。~憾。~老(➊经历世变的老人;➋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⑤死人留下的。例如~骨。~言。~嘱。⑥不自觉地排泄。例如~尿。~精。⑦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例如~传。⑧抛弃。例如~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