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伎
sān bù jì
ㄙㄢ ㄅㄨˋ ㄐㄧˋ
时代词语
词语解释
三部伎
唐玄宗分宫廷乐伎为三部:堂下立奏为立部伎堂上坐奏为坐部伎,又选坐部伎教于梨园为法曲部,故后世有“三部伎”之称。
引证解释
唐玄宗 分宫廷乐伎为三部:堂下立奏为立部伎堂上坐奏为坐部伎又选坐部伎教于梨园为法曲部故后世有“三部伎”之称。参阅《新唐书·礼乐志十二》。
引清•吴伟业 《洛阳行》:“殿内遂停三部伎宫中为设八关斋。”
网络解释
三部伎
sān bù jì
三部伎
唐玄宗分宫廷乐伎为三部:堂下立奏为立部伎堂上坐奏为坐部伎又选坐部伎教于梨园为法曲部故后世有"三部伎"之称。
-
三
拼音 sān 部首 一 总笔画 3①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例如~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②表示多次或多数。例如~思而行。~缄其口。 -
部
拼音 bù 部首 阝 总笔画 10①全体中的一份。例如~分(“分”读轻声)。外~。腹~。局~。全~。~件。~位(位置)。②机关企业按业务范围分设的单位。例如外交~。编辑~。~队(军队)。③具有统属关系。例如所~五十人。~下。~将。~属。~首。~落( luò )。④安置安排。例如~署。⑤量词。例如一~小说。三~汽车。 -
伎
拼音 jì,qí 部首 亻 总笔画 6①技巧,才能。例如~痒(人擅长某种技艺,一遇机会,急欲表现,好像皮肤发痒不能自忍,亦作“技痒”)。~俩( liāng )。②古代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