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袖
mă tí xiù
ㄇㄚˇ ㄊㄧˊ ㄒㄧㄡˋ
时代词语
词语解释
马蹄袖
清代男子礼服的袖口。成马蹄形,故称。
引证解释
清 代男子礼服的袖口。成马蹄形故称。
引《官场现形记》第七回:“他心上一急一个不当心,一隻马蹄袖又翻倒了一杯香檳酒。”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何怪西洋人画数千年前之 中国 人就已有了辫子,而且身穿马蹄袖袍子乎。”
李劼人 《大波》第三部第二章:“纽传善 晓得他这位上司的脾气倒也不多心,依旧嚲着两支马蹄袖。”
国语辞典
马蹄袖
清朝一种公服的袖子形似马蹄。
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再看那主人时却放下了马蹄袖,拱起双手一直拱到眉毛上面。」
网络解释
马蹄袖
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是窄袖口。
清朝服饰的“袖”。袖是满族服饰特有的一种袖子就是在本来就比较狭窄的袖口的前边再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因为形状像“马蹄”所以人们都习惯地叫它“马蹄袖”,满族人则称它为“哇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