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镫
mă dèng
ㄇㄚˇ ㄉㄥˋ
时代词语
词语解释
马镫
亦作“马”。
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
引证解释
亦作“马鐙2”。挂的马鞍两边的脚踏。
引《南史·张敬儿传》:“攘兵(刘攘兵 )无所言寄 敬儿 马鐙一隻, 敬儿 乃为备。”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诸铁器》:“田野燐火人血所化,或出或没,来逼夺人精气但以马鐙相戞作声即灭。”
沉凯 《古玛河春晓》第三章:“杨忠民 正在帮一个战士调整马镫皮带。”
国语辞典
马镫
挂在马鞍两旁供骑马的人上马及骑马时踏脚的器具。
例如:「他踏著马镫,一跃上马。」
网络解释
马镫
马镫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马镫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上马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最早的马镫是单边的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演化成双边进一步解放骑乘者的双手它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历史。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最迟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马镫从西汉壁画中可见一斑。在没有成熟马镫的3世纪前由于已有马鞍的发明和推广有大量骑士作战的记录如西周晚期的数千骑作战记录到了公元前4世纪战国兵法对骑士作战的兵书《六韬》六韬中就有大量训练和选拔骑兵的方法如要求骑士能“绝尘跨沟壑””冲敌险阻“云云可见当时中国骑兵的选拔和训练之严,差不多同时代的中东更是重装骑兵的天下,都是没有马镫的夹马骑行的骑兵,可见在没有马镫的年代骑士只有更强化的训练才能弥补;另外如南欧的亚历山大的军队大名鼎鼎的伙伴骑兵更是亚历山大军队破敌的突击所在;北亚游牧民族的骑士更是从小骑行训练加之高桥马鞍的发明,因而比文明民族更强的机动性和骑术。
在没有马镫发明的年代骑士作战骑乘在马匹的马鞍上既有弓箭随身又兼并长矛和刀剑盾牌那个年代的骑士训练比中世纪骑兵训练要严,因而选拔要求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