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部伎
lì bù jì
ㄌㄧˋ ㄅㄨˋ ㄐㄧˋ
时代词语
词语解释
立部伎
唐代宫廷燕乐之一。与坐部伎相对。
引证解释
唐 代宫廷燕乐之一。与坐部伎相对。
引《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太常閲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
唐•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八佾舞》则六十四人《文》《武》各半,皆著画幘,俱在乐悬之北。 《文舞》居东手执翟,状如凤毛。 《武舞》居西,手执戚。 《文》衣长大《武》衣短小。其鐘师及磬师登歌。 《八佾舞》并诸色舞通谓之立部伎。”
亦省称“立部”。 唐•白居易 《立部伎》诗:“立部贱,坐部贵,坐部退为立部伎。”
网络解释
立部伎
立部伎是中国古代舞蹈属于唐代宫廷乐舞之一。“殿庭宴用立奏”(《新唐书?礼乐志》)。在堂下(庭院、广场)表演。演出规模大场面宏伟豪华。舞者多至180人少则64人。其内容,除《太平乐》外其余各部都是歌颂皇帝的武功与文德的。舞蹈继承、吸收了前代传统和民间形式。其中一些乐舞如《破阵乐》等影响深远流传中外东传日本,名扬印度,《太平乐》采用的《狮子舞》《圣寿乐》采用的《字舞》至今流传民间。晚唐,《立部伎》表演“百戏”杂技等。白居易《立部伎》诗:“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弄七丸,巨索,掉长竿。”表演《立部伎》节目的艺人技术水平不如《坐部伎》高。习《坐部伎》不成改习《立部伎》,习《立部伎》又不成,则改习“雅乐”(白居易《立部伎》诗、《新唐书·礼乐志》)。依据《通典》、《旧唐书?音乐志》、《新唐书?礼乐志》、《唐会要》、《乐府杂录》等有关记载将《立部伎》各乐部的乐舞制度等。
-
立
拼音 lì 部首 立 总笔画 5①站,引申为竖起来。例如~正。~柜。~足(①站得往脚;②处于某种立场)。~场。屹~。顶天~地。②做出,定出。例如建~。设~。树~。~意。~此存照。③存在,生存。例如自~。独~。势不两~。④马上,即刻。例如~时。~刻。~等。⑤姓。 -
部
拼音 bù 部首 阝 总笔画 10①全体中的一份。例如~分(“分”读轻声)。外~。腹~。局~。全~。~件。~位(位置)。②机关企业按业务范围分设的单位。例如外交~。编辑~。~队(军队)。③具有统属关系。例如所~五十人。~下。~将。~属。~首。~落( luò )。④安置安排。例如~署。⑤量词。例如一~小说。三~汽车。 -
伎
拼音 jì,qí 部首 亻 总笔画 6①技巧,才能。例如~痒(人擅长某种技艺,一遇机会,急欲表现,好像皮肤发痒不能自忍,亦作“技痒”)。~俩( liāng )。②古代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