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螺
fă luó
ㄈㄚˇ ㄌㄨㄛˊ
时代词语
词语解释
法螺
软体动物的一属多生活在海洋中壳圆锥形,壁厚,长约1尺,表面有很多瘤状突起。磨去尖顶的壳吹起来很响古代做佛事时用来做乐器所以叫法螺。渔船、航船等也用来做号角。
引证解释
海中软体动物。壳呈螺旋状壳壁很厚,长约一尺。壳顶穿孔,可吹奏发声响亮。古时用作军队号角、宗教法器等。
引《法华经·序品》:“吹大法螺击大法鼓。”
清•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白塔燃灯》:“诸内侍黄衣喇嘛执经梵唄吹大法螺。”
克非 《春潮急》四五:“李春山 直到现在才明白,原来法螺召唤来的鬼魂是可以使巫师自己倒霉的。”
国语辞典
法螺
动物名。嵌线螺科法螺属。生活于海洋中的软体动物。壳壁很厚表面有瘤状突起。分布于加勒比海、印度洋和太平洋。壳高可达四十公分。
用海螺壳做成的号角或乐器。古代军队用以指示进退僧道斋醮做法事亦多用之。
比喻佛法。因螺声勇猛可以远闻,引喻佛法雄猛广被大众。
引《妙法莲华经·卷一》:「吹大法螺击大法鼓。」
比喻说大话。
例如:「每次大伙聚在一起他就开始大吹法螺,吹嘘他去过多少地方。」
网络解释
法螺 (腹足纲动物)
法螺(学名:Charonia tritonis):也称大法螺。贝壳大。壳高351.0毫米壳宽170.0毫米。螺层约10层。缝合线浅。螺旋部高,尖锥形顶部常磨损。体螺层膨圆。每层具宽大光滑的螺肋和纵肿肋肋间有细肋。缝合线下方的螺肋具结节突起。壳呈黄红色具黄褐色或紫色鳞状花纹。壳口卵圆形,内桔红色。外唇向外延伸具成对齿肋和褐色条纹;内唇有褐色条纹的褶襞。前沟向背方弯曲。肉食性壳类
法螺喜欢栖息在海藻繁茂的岩石和珊瑚礁上过附着生活,喜欢吃海参和水螅。多在春、夏季进行繁殖。主要分布于印度洋、新西兰、菲律宾、日本等地。
-
法
拼音 fǎ 部首 氵 总笔画 8①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例如~办。~典。~官。~规。~律。~令。~定。~场。~理。~纪。~盲。~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制。~治。犯~。守~。合~。宪~(国家的根本大法)。政~。奉公守~。逍遥~外。②处理事物的手段。例如办~。设~。手~。写~。③仿效。例如效~。④标准,规范,可仿效的。例如~式。~帖。⑤佛家的道理。例如佛~。~号。~轮。~像。~门。⑥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例如~师。~器。~事。⑦指“法国”例如~文。~式大菜。⑧姓。 -
螺
拼音 luó 部首 虫 总笔画 17①软体动物,体外包着锥形、纺锤形或椭圆形的硬壳,上有旋纹。例如~蛳。田~。海~。~号。~钿。法~(用海螺壳做成的佛教乐器)。②像螺壳纹理的。例如~纹。~旋。~钉。~母。~栓。~髻(古代妇女似螺壳的发形)。③同“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