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词典 > 刍狗的解释
chú gǒu

刍狗

常用词

chú gǒu

ㄔㄨˊ ㄍㄡˇ

时代词语

刍狗详解

词语解释

刍狗chú gǒu

  •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陆德明释文引李颐曰:“刍狗结刍为狗,巫祝用之。”后因用以喻微贱无用的事物或言论。

引证解释

  •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魏源 本义:“結芻爲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
    《庄子·天运》:“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陆德明•释文引 李颐 曰:“芻狗結芻爲狗,巫祝用之。”
    后因用以喻微贱无用的事物或言论。 晋•刘琨。《答卢谌》诗:“如彼龜玉韞櫝毁諸。芻狗之談,其最得乎?”
    唐 李颀。《裴尹东溪别业》诗:“始知物外情簪紱同芻狗。”
    明•唐顺之。《读东坡诗戏作》诗:“掃除 李 杜 芻狗語出入鬼神傀儡門。”
    康有为 《屠梅君侍御谢官归索诗为别敬赋》之六:“雜學與夷學,視儒若芻狗。”

国语辞典

刍狗chú gǒu

  • 古时用草编结成的狗形供祭祀用,用完即丢弃。后比喻轻贱无用之物。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周宣传》:「刍狗者,祭神之物。」

网络解释

刍狗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刍狗,典故名典出通行本《道德经》老子第五章郭店简本《老子》无此句。郭店简本仅有本章中“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文义与通行本同。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

“刍狗”单字拆分
  • 拼音 chú 部首总笔画 5
    ①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例如~秣(饲养牛马的草料)。反~。②割草。例如~荛(割草称“刍”,打柴称“荛”。指割草打柴的人。后常用作向人陈述意见的谦辞)。~言(常用来谦称自己的言论)。~议(同“刍言”)。③草把。例如~灵(古代送葬用的茅草扎的人马)。
  • 拼音 gǒu 部首总笔画 8
    ◎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听觉嗅觉都很敏锐,善于看守门户,有的可以训练成军犬、警犬。例如走~。~彘(狗和猪)。~刨( páo )(一种游泳动作)。~盗(小偷)。~腿子。~仗人势。~尾续貂(喻拿粗劣的东西接到美好的东西后面,很不相称,常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