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茅
căo máo
ㄘㄠˇ ㄇㄠˊ
时代词语
词语解释
草茅
亦作“草茆”。亦作“艹茅”。
杂草。
草野;民间。多与“朝廷”相对。
在野未出仕的人;平民。
比喻鄙陋微贱。
比喻浅陋微贱的人。
引证解释
亦作“草茆”。亦作“艸茅”。
杂草。
引《楚辞·卜居》:“寧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唐•杜甫 《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诗:“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
清•唐甄 《潜书·柅政》:“虽无不肖攘民之事,而视民若忘,等於草茅。”草野;民间。多与“朝廷”相对。
引《仪礼·士相见礼》:“凡自称於君士大夫则曰下臣,宅者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茅之臣。”
《梁书·张弘策传》:“英雄今何在?为已富贵为在草茅?”
宋•欧阳修 《上范司谏书》:“夫布衣韦带之士穷居草茅,坐诵书史,常恨不见用。”
清•侯方域 《朋党论下》:“朝廷有顽钝无耻之大臣而后草茅有激浊扬清之名士。”
《醒世姻缘传》第一回:“分明是草茆儿戏到像 细柳 规模。”在野未出仕的人;平民。
引《新唐书·马周传赞》:“周 之遇 太宗顾不异哉!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
章炳麟 《秦政记》:“建国之主非起于艸茅,必拔于搢绅也。”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二章三:“﹝ 刘基 ﹞以 贾谊、屈原 自比怨 元 朝政府不用草茅不问采薇,自艾自叹。”比喻鄙陋微贱。
引唐•陈子昂 《为宗舍人谢赠物表》之二:“自国之宠贵未闻此荣。草茅孤臣,何以堪处!”
比喻浅陋微贱的人。
引宋•曾巩 《与杜相公书》:“閤下以旧相之重元老之尊,而猥自抑损加礼於草茆之中孤煢之际。”
宋•曾巩 《福州谢到任表》:“草茆弱质,素依及物之仁;犬马微诚,终冀因心之恕。”
国语辞典
草茅
杂草。
引《楚辞·屈原·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闲居不做官的人的谦称。
引《新唐书·卷九八·马周传·赞曰》:「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于朝,明习宪章者。」
山野乡间。
引《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孙程传》:「臣生自草茅长于宫掖。」
《孤本元明杂剧·卓文君·第二折》:「小生草茅复姓司马。」
网络解释
草茅
草茅,是一个汉语词语
读音;cǎo máo,
释义:1、指杂草。2、草野;民间。多与"朝廷"相对。 3.在野未出仕的人;平民。 4.比喻鄙陋微贱。 5、比喻浅陋微贱的人。
-
草
拼音 cǎo 部首 艹 总笔画 9①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例如青~。野~。茅~。水~。花~。~鞋。~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原。~坪。~行露宿。~菅人命。②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例如~料。柴~。稻~。③粗糙,不细致。例如~率( shuài )。~鄙(粗野朴陋)。~具(粗劣的食物)。④汉字的一种书体。例如~书。~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章~(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因其最初用于奏章,故名“章草”)。狂~。~体(❶指汉字草书;❷拼音文字的手写体,有大草、小草之分)。⑤打稿子,亦指稿子;引申为初步的,非正式的。例如~拟。~诏(为皇帝草拟诏书)。⑥荒野,原野,引申为在野的、民间的。例如~野。~莽。~寇。~贼。⑦雌性的(用于某些家畜、家禽)例如~鸡。 -
茅
拼音 máo 部首 艹 总笔画 8◎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开花,后生叶,花穗上密生白毛。根茎可食,亦可入药。叶可编蓑衣(亦称“白茅”)例如~草。~庐。~舍。名列前~(喻名次列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