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词典 > 梆子的解释
bāng

梆子

常用词

bāng zǐ

ㄅㄤ ㄗˇ

时代词语

梆子详解

词语解释

梆子bāng zǐ

  • 见“梆 1 ”

  • 一种用开有纵长口的空心树干制成的打击乐器。

    slit drum;

  • 即“梆子腔" class="primary" href="/search/mid_4/ci-16f1c6655e">梆子腔。

    bangzi operas;

  • ”:梆子" class="primary" href="/search/mid_4/ci-fe2beeb8d">河南梆子

引证解释

  • 巡更或旧时衙门用以集散人众所敲的响器。用竹子或挖空的木头制成。

    《水浒传》第二回:“那庄前庄后庄东庄西,三四百 史 家庄户,听得梆子响,都拖枪拽棒,聚起三四百人,一齐都到 史家庄 上。”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外面那洋号一回一回的吹得呜呜响,人来人往的脚步声又是那打更的梆子敲个不住如何睡得着。”
    巴金 《砂丁》一:“二更的梆子果然响起来清脆的木头的声音在这静夜里和那一声两声的狗叫互相应答。”

  • 打击乐器。用两根长短不同的硬木棒制成两手各执其一,互击发音以按节拍。是梆子腔的伴奏乐器。

  • 梆子腔。

    《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无如老爷的天性又生来的合看戏这桩事不甚相近甚么叫作宾白合套切末排塲,平日一概不曾留过这番心再讲不到梆子、二簧了。”

国语辞典

梆子bāng zǐ

  • 古代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响器敲击时发出声响用来召集群众、报警或巡夜打更。

    《水浒传·第二回》:「找庄上打起梆子你众人可各执鎗棒,前来救应。」
    《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梆子响处箭如骤雨射将来。」

  • 乐器名。由两根硬木棒组成。音响脆而坚实为梆子戏" class="primary" href="/search/mid_4/ci-1976ceb44">梆子戏的主要击节乐器。

  • 梆子腔的简称。参见「梆子腔」条。

    如:「陕西梆子」、「河南梆子」。

网络解释

梆子

梆子,又名梆板中国打击乐器。约在中国明末清初(十七世纪)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长25厘米的一根为圆柱形直径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方形长20、宽5-6、厚4厘米。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梆子”单字拆分
  • 拼音 bāng 部首总笔画 10
    ①〔~子〕a.打更用的响器;b.打击乐器,用于戏曲、乐曲伴奏;c.戏曲声腔之一,如“河北~~”。②象声词,敲打木头的声音。例如~~~的敲门声。
  • 拼音部首总笔画 3
    ①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例如~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②植物的果实、种子。例如菜~。瓜~儿。~实。③动物的卵。例如鱼~。蚕~。④幼小的,小的。例如~鸡。~畜。~城。⑤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例如~弹( dàn )。棋~儿。⑥与“母”相对。例如~金(利息)。~母扣。~音(辅音)。⑦对人的称呼。例如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⑧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例如孔~。先秦诸~。⑨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例如~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⑩用于计时。例如~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⑪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例如~爵。⑫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例如旗~。乱~。胖~。⑬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例如敲了两下~门。⑭姓。